可是當程正昌和表哥提及時,表哥拒絕了他,在表哥看來,如果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口味而去改變中餐的做法,那就不是中餐了。
在我們人來說,那完全就是違背祖宗的做法了,畢竟中餐都是有傳承的。
但對於程正昌這個理科生來說,做生意的目的是賺錢,只要能讓更多人來到這家中餐館消費了,證明味道就是好的。
因為和表哥的理念不同,程正昌有了自立門戶的想法,當他和父親說了這個想法時,父親也表示支持他,甚至願意放棄日本的一切,跟著他來到美國發展。

程正昌和父親在洛杉磯開中餐館
1973年夏天,程正昌拿著打工賺到的錢加上貸款和父親給的2萬美元,他買下了一家即將倒閉的餐廳,然後經歷了重新裝修,終於在洛杉磯帕薩迪納開了一家名為「聚豐園」的中餐廳。

聚豐園
飯店剛開業時,程正昌的夫妻程明才就是飯店的主廚,他作為蔣介石的家廚,又曾是台灣圓山飯店的廚師長,對自己的廚藝非常自信,所以當兒子提及改善口味時,他也拒絕了,並堅持要讓飯店以售賣川揚菜為主。
不過飯店開業後不久,程正昌就發現在他們店附近,又相繼開了兩家中餐館,如此一來,競爭壓力非常大。
雖然店裡有很多老顧客,但這些顧客都是華人,有些是台灣的移民,有些則是大陸的留學生,
總之,飯店裡幾乎很少有美國人消費,即便有美國人,這些人也都是來了一次就再也不來了。

程正昌夫婦
這讓程正昌意識到必須要儘快改善口味,要想辦法讓更多人注意到這家餐廳。
因為父親比較刻板,自尊心比較強。
程正昌首先想到的是加大促銷力度和經營方法,於是程正昌採取了一些列措施,包括除午餐外開始提供晚餐,餐品降價40%,對米飯和其他額外物品收費。
除此之外,程正昌也想要給餐廳取一個英文名字,他找到餐廳里的所有員工開會,希望大家提供建議,到底該叫什麼名字。
此時有一個店員說道:美國人非常喜歡的貓熊,不如我們的餐廳就取名「Panda(貓熊的英文名)」。
程正昌覺得這個名字不錯,
於是他給自己的聚豐園招牌前面加了一個英文單詞Panda,和一個貓熊頭像的LOGO。

聚豐園
這也就是貓熊快餐的前身。
1974年夏天,蔣佩琪取得了密蘇里大學電氣工程的博士學位,為了能和程正昌待在一起,她選擇來到洛杉磯生活,並進入麥道公司位於洛杉磯的研發部門,她也擔任麥道公司的工程師,當時負責設計美軍戰鬥機。

程正昌夫婦結婚
次年,蔣佩琪和程正昌結婚了,她也成為了貓熊餐廳的老闆娘。
為了能把這家餐廳做起來,蔣佩琪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她每天下班後都要來到餐廳,到了周末時,她甚至一整天都在餐廳里。
看著餐廳的生意遲遲得不到發展,蔣佩琪和程正昌急壞了,於是兩個人輪番勸誡程明才,希望他能改善菜肴的味道,而為了餐廳能夠做起來,程明才帶領後廚團隊對菜品進行了加工改良,通過他們的不斷努力,貓熊餐廳迎來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

程正昌夫妻和程明才
1981年,就在飯店快速發展的時候,程明才卻因病去世了,父親的去世對於程正昌打擊不小,但這並不能影響貓熊餐廳的發展。
因為在父子倆的管理和經營下,當時貓熊餐廳的後廚已經有了一套統一的操作流程,具體到每道菜的準備過程和食材選用。

程正昌夫婦在餐廳里
所以即便程明才去世了,但他研發的菜品和做法保留了下來,這也使得來到貓熊餐廳就餐的人並沒有察覺到餐廳味道的改變。

程正昌和妻子蔣佩琪開了第一家貓熊快餐店
1982年的除夕夜,這一天,整個加州的華人餐廳都很熱鬧,幾乎每家餐廳都是爆滿的狀態。
相對來說,程正昌的貓熊餐廳還有些許空位,畢竟對於傳統的華人來說,他們覺得貓熊餐廳的中餐味道不正統,他們甚至一度將其稱為「假中餐」。

所以華人一般不喜歡到貓熊餐廳就餐,而這一天,貓熊餐廳卻迎來了一位明星顧客,他就是美國橄欖球棕熊隊首席教練特里·多納休。
當天,特裡帶著一家人罕見地走進了這家中餐廳。
在這家餐廳里,一家人就餐了兩個小時,吃了10來個菜。
當時特里的弟弟對程正昌說道:「你們做的菜真好吃,我覺得你們的店鋪應該開在人流量更多的地方」。
於是,特里推薦程正昌到洛杉磯的格蘭代兒商場開一家快餐廳,聽了特里的提議後,程正昌和蔣佩琪也覺得很不錯。
尤其是對於蔣佩琪來說,她已經厭煩了枯燥的工程師工作,她也想回歸家庭,和丈夫一起經營餐廳,於是就在有了這個想法後不久,蔣佩琪辭掉了工作。

夫妻倆很快便來到格蘭代兒商場盤下了一家店面,這年冬天,一家名為「貓熊快餐」的餐廳正式開業,餐廳開業後,生意非常好,顧客也大多數都是歐美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