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期播客里結論很直白:在約翰·塞利眼裡,麥可·喬丹的位置幾乎無人能複製。節目裡他把這話放在整整一段回憶里慢慢說完,語氣很平和,但意思很清楚——喬丹那種統治級的存在和對比賽的饑渴,真不容易再碰到第二個了。

細講的話,塞利在 Run It Back 播客里把幾位傳奇球員放一起比照。他說到了伊賽亞·托馬斯(就是那位有「微笑刺客」綽號的)、喬丹還有科比,這三個人都很典型地「來者不善」。塞利提到,他們不太願意給對手留下機會,打球的樣子像是要提前把對方逼出局。用他的話就是那種殺手直覺:不想因為讓對方喘口氣而把對抗拉長。
然後話題就轉到球員出勤上。塞利指出,現在確實有球員會選著輪休,養養身體、存著點體能,這就是現實。可科比和喬丹不是這麼乾的。塞利回憶稱,他從沒看見喬丹或科比如對待家常便飯那樣隨便把比賽當成可有可無的事;兩人會儘量走上球場,不愛缺陣。對比賽的那種熱愛和對勝負的瘋狂執著,讓他們很少被安排去「休息」。
節目裡還有個對比意味:現在很多人會因為比賽密集、合同因素和數據考量去安排輪休,可在那代頂尖球員里,輪休並不常見,出場本身就是一種態度。塞利把這點講得很直白,語氣不誇張,純粹是擺事實再加一兩句個人觀察——他說那份對比賽的渴望,除了技術和身體,很難靠模仿得到。

把這些話放回塞利自己的經歷里聽,可信度更高。他補充道,自己和科比曾在湖人做過一年的隊友,時間是一九九九—2000賽季。親眼見過科比的職業習慣,讓他在評價別的傳奇時更有底氣。那段並肩打球的日子,也是他能把科比和喬丹並列拿來聊的一個重要原因。
聽完這些,感覺不是在煽情,而像是一個前職業球員對同行的觀察與判斷。順帶一提,聽著這些回憶,你也就能理解為啥某些名字在「誰是最強」的討論里總被反覆拿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