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忽略孩子情緒,孩子大了就會逃離你

2025-09-02     玉兒     反饋

如果你不想有一天,孩子長大後遠遠逃離你,

就請從現在開始,蹲下來,用心傾聽Ta的情緒。

早上女兒秋季開學報到,送女兒到校後,回家後看到一讀者留言:

我是這樣的,童年在非常壓抑的環境長大,後來畢業以後就不願意回家,對於家很溫馨這個概念是出來工作自己租房子才感受到的,但是等我真正成長到一定程度時候我才發現媽媽是很愛我的,只是過於沉浸在她自己的方式里。我開始心疼她的付出,心疼她在婚姻里經歷的不幸,我抗拒和她交流但又很愛她,真的很矛盾。

寫一篇文章,說說自己的看法。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孩子長大後的離開是一種成長,是自然規律。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不是這樣的。

孩子逃離的,不是家,不是故土,而是從小到大情緒被忽略、被漠視後的巨大傷痛和無助感。

1

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最渴望的不是玩具,不是零食,而是一種被看見的感覺:自己的委屈、自己的傷心、自己的害怕能夠被父母接納和理解。

但很多時候,恰恰是這一點被父母最容易忽視。

我記得小時候常聽到這樣的話:

「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

「這有什麼好怕的?」

「不准生氣,不准鬧脾氣!」

父母或許並不是有意傷害孩子,只是出於自己的成長經驗,認為情緒是不重要的、是需要被控制和壓抑的。

可父母不知道,每一句否定孩子情緒的話,就像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敲下一個個釘子,雖然表面上沒有明顯的傷口,卻在內心留下難以癒合的疤痕。

忽略孩子的情緒,會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種固定的信念:

我的感受並不重要,我的需求不會有人在意,我不配擁有被愛和被理解的權利。

當這種信念紮根於心,長久下來,孩子會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開始討好別人,忽視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隨著孩子長大,這種童年時被忽略的情緒並不會消失,而是轉變成更為複雜、更為深層的心理問題。

有些人變得敏感脆弱,一點點小事就會引發巨大的情緒波動,卻習慣性地將這一切藏在笑容背後;有些人變得麻木冷漠,無法和別人建立深入的情感聯結,表面風光,內心卻永遠孤獨。

很多人長大成年之後,刻意和父母保持著距離。

很大一部分人長大後的心理:「我不是不孝,只是每次靠近他們,我都會感受到內心小時的恐懼和孤獨再次被喚醒。我不想再體驗一次那種被拒絕的感覺。」

2

小時候忽略孩子情緒,孩子長大後的逃離,絕不是因為「不孝順」或者「不懂感恩」,而是出於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

孩子已經習慣了孤獨,習慣了自己獨自面對風雨,因為在他們最需要陪伴、理解與溫暖的時候,沒有人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回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情緒忽視」,美國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Jonice Webb)在《情感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指出:「情緒忽視是一種無聲的、看不見的傷害,它發生在沒有回應的時刻,它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你沒做的那些事。」

這種看似沒有傷害的忽視,卻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孩子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乃至對待整個世界的態度。

真正可怕的是,這種忽視是隱性的,父母甚至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

孩子成績優異、聽話懂事、看似一切順利,父母自然認為自己教子有方。

可看不見的是,孩子心靈深處那條被遺棄的孤島,那裡沒有人踏足,也沒有人能夠進入。

隨著時間流逝,孩子變得越來越陌生,他們學會了隱藏、學會了遠離,直到有一天,他們足夠強大,足夠獨立,就徹底選擇了離開。

不是因為孩子不愛父母,而是因為再也無法忍受自己內心的空洞被反覆喚醒,無法忍受面對父母時,那種熟悉而又刺痛的感覺。

3

這種逃離不僅僅是空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孩子或許還會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甚至住在同一棟房子裡,但孩子的心靈早已遠走高飛,再也無法回到那個童年被忽視情緒的地方。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是學會傾聽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真正的關注和陪伴。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告訴他:「你一定很難過,媽媽陪你哭一會兒。」

當孩子害怕的時候,抱抱他:「別擔心,爸爸在這裡。」

真正看見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才是給予他們最強大的力量和最溫暖的愛。

就像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所說的:「父母給予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在他們的情緒中給予理解,而非評價。」

當你用心看見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真正看見你。

寫在最後

不要等到孩子已經遠離,你才想起追問一句:「孩子,你怎麼不和爸媽說說心裡話?」

或許,那時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孩子小時候被忽視的每一種情緒,都會成為他們長大後想逃離你的理由。

這是你我最值得深刻思考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