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為父親退休後每月上萬養老金來得輕鬆,卻選擇性忘記了他這四十年是如何站講台、熬夜晚、批改作業、操心學生,才換來這份安穩的晚年。
羞愧感像潮水一樣淹沒而來。
她又去找了父親的一位老同事王叔叔。王叔叔見到她,嘆了口氣:「小倩啊,你爸不容易。當年你媽身體不好,花了不少錢。他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為了你,別人給介紹對象他都拒絕了,怕你受委屈。他說,『我再苦也不能苦了女兒,得讓她受最好的教育,過最好的生活』。」
「你爸那點退休金,是他熬了一輩子該得的。他貼補你們,是因為愛你們,不是他欠你們的。」王叔叔語重心長地說,「你那天說的話,是傷透了他的心了。他不是心疼錢,是寒心啊。」
周倩聽著,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她終於明白了,「你配嗎」這三個字,對父親而言意味著什麼。那是否定他一生的付出,否定他作為父親、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尊嚴和價值。
章節十:徹底醒悟與真誠懺悔
所有的抱怨、委屈和算計,在王叔叔的話和那本日記面前,碎得乾乾淨淨。周倩回到家,看著鏡子裡那個變得有些尖刻和功利的面孔,感到無比陌生和厭惡。
她沒有告訴李偉,一個人再次來到父親家。這次,她沒有提任何東西,臉上也沒有任何刻意的笑容。
周建國打開門,看到她,眼神依舊平靜,帶著詢問。
周倩未語淚先流。她走進屋,從包里拿出那本舊的發黃的筆記本,放在桌上。
「爸,」她的聲音哽咽,充滿了真正的悔意,「對不起……我真的錯了。」
她指著那些記錄:「我以前只知道您對我好,卻從不知道您付出了這麼多……我忘了您是怎麼辛苦把我養大的,忘了您的錢是怎麼一分一分攢下來的……我竟然還對您說出那種混帳話……」
她哭得不能自已,深深低下頭:「爸,我不是人……我不配做您的女兒……您花自己的錢,吃什麼都配!您辛勞了一輩子,什麼都配!是我不配……不配您對我這麼好……」
周建國看著桌上那本熟悉的筆記本,再看看眼前哭得撕心裂肺的女兒,一直緊繃著的、冰冷的面容,終於緩和了下來。眼眶,也微微濕潤了。
他等這一刻,等的不是女兒的道歉,而是她的醒悟。
章節十一:重塑父女與新的格局
周建國長長地嘆了口氣,拍了拍身邊的沙發:「坐下說吧。」
周倩拘謹地坐下,依舊不停地擦眼淚。
「小倩,」周建國緩緩開口,聲音裡帶著疲憊,也有一絲釋然,「爸不是生你的氣,也不是心疼那些錢。爸是怕啊。」
「怕什麼?」
「怕我把你養成一個只知道索取、不懂感恩和尊重的人。怕我走了以後,你不僅不能照顧好自己,還會因為這種心態吃虧、受苦。那天你那句話,讓我覺得我失敗了,作為一個父親,我很失敗。」
「不,爸,您沒有……」周倩急忙搖頭。
「斷了你們的補貼,是想讓你們學會自立,學會規劃,體會一下生活的不易。更是想讓你明白,爸爸的愛,不是無限提款機。爸爸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權利享受自己的生活。」
周建國看著女兒,眼神變得深邃:「你們的日子,終究要靠你們自己去過。我可以幫襯,但不能成為依靠。你和李偉還年輕,有手有腳,收入也不低,只要合理規劃,完全可以過得很好,而不必指望我這老頭的養老金。」
周倩羞愧地點頭:「我知道了,爸。是我們太依賴您了,忘了自己的責任。」
「錢,我以後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補貼了。」周建國語氣堅定,但話鋒一轉,「但是,如果你們真的遇到了邁不過去的坎,或者是為了樂樂教育確實急需的大筆開支,爸爸這裡,永遠是你們的後盾。這不是義務,是情分。」
他頓了頓,接著說:「至於我的錢,怎麼花,花多少,那是我自己的事。我希望得到的是你們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評判和干涉。」
周倩用力點頭:「爸,我明白了。真的明白了。以後絕不會了。」
章節十二:回歸平靜與真正團圓
從那天起,一切悄然發生了變化。
周倩和李偉開始真正認真地審視自己的財務狀況,削減不必要的開支,學習理財,工作也更加努力。日子雖然比過去緊了一些,但一種掌握自己生活的踏實感,也油然而生。他們不再將父親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他們依舊經常帶著樂樂回父親家,但不再空著手,會搶著買菜做飯,會關心父親的身體,聽他講過去的故事,聊聊工作生活中的趣事和煩惱。他們之間的關係,從一種單向的經濟依賴,逐漸回歸到正常的、雙向的情感流動。
又一個周末,周倩下廚做了一桌子菜。周建國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飯,周倩拿出一個精緻的紙盒遞給父親:「爸,送給您的。」
周建國打開一看,是一條質量很好的羊絨圍巾,價格不菲。
「爸,天冷了,您出門戴著暖和。」周倩笑著說,「用我第一個月項目獎金買的,沒動您的『養老本金』。」
周建國摸著柔軟的圍巾,看著女兒真誠的笑容,也笑了。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慰的笑容。
這時,樂樂跑過來,神秘兮兮地對外公說:「外公,我和爸爸媽媽攢錢了!下次我們去吃大龍蝦!最大的那種!您配吃!最配了!」
童言無忌,卻讓周建國和周倩都笑了起來,眼眶卻有些發熱。
陽光灑進客廳,溫暖而明亮。桌上的茶熱氣裊裊,親情在經過風雨的洗禮後,變得更加堅韌和真實。
周建國用斷供的方式,讓女兒學會了責任與感恩。
周倩在經歷困境後,終於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父女關係在經歷裂痕後得以重塑,建立在更加健康平等的根基之上。
真正的親情,不是無休止的索取與給予,而是相互尊重與彼此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