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這麼好的兒媳婦,就算我兒子再好,我做婆婆的不能一分錢不花把你們娶進門。這點錢是公公婆婆的一份心意。
老二老三都主要是親家張羅,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老李兩口子當上了三個兒媳婦的公公婆婆,可自豪了。
大兒媳婦生了一個兒子,老李兩口子有了大孫子,升級當上了爺爺奶奶。

老李老伴就去大兒子家,開始伺候月子,帶孩子做飯。
兩年多以後,二兒媳婦,三兒媳婦相差四個月,同一年都生孩子了。
老李家又添了兩個大孫子,老李高興的睡不著覺。
老李老伴想去伺候月子,大兒媳婦不願意讓去,如果婆婆去老二或者老三家,她媽又不管幫忙照顧孩子,她無法上班掙錢。
好在其他兩個兒媳婦的月子,都是親家母伺候的,兩個兒媳婦也不和大嫂攀比。
老李老伴才能安心,不然同樣都是兒媳婦,怎麼就伺候大兒媳婦月子。無疑就會產生矛盾。
老李家人丁興旺,兒子家的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的。
一到過年,老李家可熱鬧了,本家就11口人。

一晃幾年就過去了,雖然兒子們都結婚了,老李本可以歇歇了,但是一想到三個孫子,老李還是幹勁十足。一年去家具廠干10個月活掙錢。
平時老伴在大兒子家,做飯看孩子,老李還要給老伴拿錢,因為老伴買點菜肉,大兒媳婦有時不給錢,老伴就算補貼家用了。
雖然兩家距離不算太遠,但是老伴每天晚上想回來住,大兒媳婦都說:不行,孫子離不開奶奶。
所以老伴只有周六日才能回來,給老李做點好吃的。
有一天晚上,老李突然昏倒,老伴那天也感覺不好,睡不著覺,給老李打電話也不接,趕回家以後,老李見了老伴最後一面,就撒手人寰。
老李老伴痛苦萬分,都說怨自己,沒照顧好老伴。

老李家的三個兒子兒媳婦,就開始商量:爸走了,就剩媽一個人,咱們必須要好好照顧她。
按理說,這時作為大嫂,就應該主動把婆婆接到自己家裡,畢竟公公在的時候,婆婆想回家照顧公公,你不讓走,總說:孫子離不開奶奶。
現在公公走了,就剩婆婆一個人,又離你家最近,作為大嫂卻不吭聲了。
主要是:孩子大了,該上學了,婆婆也沒有公公給錢了。
老二老三媳婦都說:把婆婆接到我家吧。
老三媳婦說:還是讓婆婆去我家吧。我家是三居室,婆婆有單獨房間,住著方便。
老二媳婦說:那好吧,咱倆家離得近,周六日我就把婆婆接我家,給你們點空間。
大嫂看都商量好了,就說:我們離市裡也不遠,有時間我們就去看咱媽。

婆婆到老三家住下以後,每天幫忙接送孫子上幼兒園,以前都是親家母管。
老二媳婦每到周末,就把孩子送娘家,把婆婆接過去待兩天,領著婆婆逛街,買衣服日用品,因為她覺得老三媳婦很體諒人,她就應該給婆婆多花點錢。
雖然她知道老三家最不差錢,但是自己做嫂子的,弟媳婦體諒自己,自己不能不領情。送婆婆回來時,總會再給婆婆帶上500元,這樣每個月基本上會給婆婆2000元。
每當過節時,大嫂會領著孩子來老三家看婆婆,老三媳婦知道,孫子畢竟是婆婆一手帶大的,肯定會很親。
老三媳婦就會給婆婆一些錢,讓婆婆給大孫子。
婆婆說自己有錢,不要都不行,老三媳婦會說:媽,你年齡大了,手裡有錢心裡有底,你的錢就留著吧。

每當婆婆過生日時,老二老三媳婦都搶著給婆婆辦,搶著買單,後來妯娌倆商量好了,兩個人輪班辦。
這時,大嫂最多給婆婆買件內衣,或者一頂帽子,或者一條圍巾,臨走時,婆婆還會給孫子500元。
過春節時,人太多,就都會回老家來,老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三個孫子也活動的開。
這時,就需要購置年貨,也是老二老三花錢,大嫂說:我負責打掃院子,買年貨市裡方便,我又不會買。
老二老三媳婦從來沒有意見,開開心心過大年。
今年過春節時,大家就商量:婆婆今年66歲,咱們這的風俗,66搶6,大年初六,咱就給婆婆做壽。

每年,咱們都是家裡人給婆婆過生日 ,今年大姨,二姨,大舅,二舅知道婆婆66做壽,應該都會來。
那就一定要辦的隆重點,去市裡最好的飯店辦一下。
大嫂說:這些年婆婆過生日,都是老二老三家花錢,今年既然把親戚們都請來,婆婆的生日宴,就由我來主辦,你倆什麼都不用管,我花錢,讓我這個大嫂也表現表現。
兩個弟媳婦聽大嫂這一番話,以前都覺得大嫂在錢上太能算計,無論什麼事都要斤斤計較,原來大嫂心裡有數,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表現出來。
兩個弟媳婦對大嫂的壞印象,立馬改變。
就連婆婆聽大兒媳婦這麼說,也對她的看法有所改觀:一直摳門的大兒媳婦,也有大方的一面。

大嫂開始給婆婆打電話要來參加壽宴的人,她挨家給親戚打電話,告訴壽宴時間地點。算計了一下,需要準備三大桌。
初六這天,大姨兩口子和兒子一家三口都來了。
二姨兩口子和女兒一家三口也來了,大舅二舅都是兩口子和兒子一家三口來祝賀。
大嫂不愧是做銷售的,客氣話一套一套的:我之所以為婆婆主辦66壽宴 ,主要是想各位姨和舅舅們了,我想你們也是想我婆婆了,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一家人,客氣話就不多說了。
壽宴開始了,大姨拿出一個金鐲子,激動地說:妹妹,這麼多年,你一直對大姐挺好的,我本想給你紅包,怕你不收,也怕你不花,所以我們一家人商量,決定給你買個金鐲子,姐姐給你戴上。

二姨拿出一件貂皮大衣說:知道你在兒媳婦家,啥也不缺,所以我們一家人商量,給你買個貂皮大衣吧。